成果简介
序号 | 年度 | 奖励名称 | 获奖等级 | 项目名称 | 第一完成人 |
1 | 2019 | 共和国勋章 | 屠呦呦 | ||
2 | 2015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屠呦呦 | ||
3 | 2019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 | 屠呦呦 | ||
4 | 2016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屠呦呦 | ||
5 | 2015 | 美国华伦●阿尔波特奖 | 屠呦呦 | ||
6 | 2011 | 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 屠呦呦 | ||
7 | 2020 | 全国创新争先奖章 | 陈士林 | ||
8 | 2021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奖 | 基于“物质-药代-功效”的中药创新研发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许海玉 |
9 | 2016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奖 | 中草药DNA条形码物种鉴定体系 | 陈士林 |
10 | 2011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奖 | 道地药材形成机理研究及应用 | 黄璐琦 |
11 | 2008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奖 | 珍稀濒危常用中药资源五种保护模式的研究 | 黄璐琦 |
12 | 2021 | 中国出版政府奖 | 新中国地方中草药文献研究(1949-1979年)280册 | 张瑞贤 | |
13 | 2021 | 中国出版政府奖 | 新编中国药材学 | 张志杰 | |
14 | 2021 |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 | 特等奖 | 大品种复方苦参注射液系列关键技术的创建及产业化应用 | 王智民 |
15 | 2021 |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著作奖 | 一等奖 | 商品饮片的分级方法及其质量评价 | 李丽 |
16 | 2021 |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中药标准饮片的制备技术与应用 | 肖永庆 |
17 | 2021 |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基于中药原料蟾蜍(全蟾、蟾酥、蟾皮)功效物质成分研究推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蟾蜍养殖项目成果转化 | 边宝林 |
18 | 2021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航天中医药学基础构建及应用实践 | 杨庆 |
19 | 2021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基于病证结合的气血相关理论创新研究与应用 | 张晶晶 |
20 | 2021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基于难治性骨关节病的中药优势品种研发关键技术及应用 | 林娜 |
21 | 2019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中药注射剂和有毒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 梁爱华 |
22 | 2019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风险控制技术体系及应用 | 梁爱华 |
23 | 2019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中药华蟾素活性成分研究 | 边宝林 |
24 | 2018 |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中草药国际通用DNA条形码鉴定体系 | 陈士林 |
25 | 2018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无公害中药材精细栽培关键技术与应用 | 陈士林 |
26 | 2015 |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技术进步奖 | 一等奖 | 华蟾素注射活性成分的抗肝癌作用机制及临床推广应用 | 边宝林 |
27 | 2014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中草药DNA条形码生物鉴定体系 | 陈士林 |
28 | 2014 |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中草药DNA条形码生物鉴定体系 | 陈士林 |
29 | 2014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基于整合药理学策略的中药成分群-体内过程-药效活性的关联性研究 | 杨洪军 |
30 | 2014 | 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医药创新奖 | 中药炮制与药性相关性及其饮片质量评价模式 | 肖永庆 | |
31 | 2011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关键问题研究 | 梁爱华 |
32 | 2010 |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 | 一等奖 | 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 屠呦呦 |
33 | 2010 |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 | 一等奖 | 《分子生药学》 | 王敏 |
34 | 2010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道地药材研究模式及模型构建 | 黄璐琦 |
35 | 2009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药用植物种质资源标准化整理、整合及共享试点 | 黄璐琦 |
36 | 2007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桂枝汤解热作用的系统研究 | 姜廷良 |
37 | 2006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17种中药饮片炮制工艺和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 肖永庆 |
38 | 2006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一等奖 | 桂枝汤苯丙烯类同系化合物的作用研究 | 姜廷良 |
39 | 2019 | 华夏医学科技奖 | 二等奖 | 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风险控制技术体系及应用 | 梁爱华 |
40 | 2018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含重金属成分的祛腐生肌药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疗效评价的示范性研究 | 李建荣 |
41 | 2018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机制研究 | 杨伟鹏 |
42 | 2020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基于整合策略的活血化瘀代表方剂复杂作用解析研究 | 吴宏伟 |
43 | 2017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基于整合策略的脑心通方复杂体系解析研究 | 唐仕欢 |
44 | 2016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中药饮片质量分级及注册管理模式的建立 | 肖永庆 |
45 | 2015 | 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奖 | 二等奖 | 中药饮片用量标准研究 | 杨洪军 |
46 | 2015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商品饮片的分级方法及其质量评价 | 李丽 |
47 | 2015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针对炎症免疫网络的中药新药发现方法及技术平台建立 | 朱晓新 |
48 | 2012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关键问题研究 | 梁爱华 |
49 | 2012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炮制改变大黄药性的科学内涵变化规律研究 | 肖永庆 |
50 | 2012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基于生物力药理学丹参组分活血化瘀机理研究 | 游云 |
51 | 2011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中药饮片用量标准研究 | 杨洪军 |
52 | 2011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基于炎症反应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中药药效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朱晓新 |
53 | 2010 | 中华医学会科技奖 | 二等奖 | 道地药材的道地性形成机理研究及应用 | 黄璐琦 |
54 | 2010 |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 | 二等奖 | 《植物名实图校释》 | 张瑞贤 |
55 | 2010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中药寒热属性的现代科学内涵—与TRP通道蛋白相关性研究 | 隋峰 |
56 | 2010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中药饮片用量标准研究 | 唐仕欢 |
57 | 2009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基于PK/PD的中药复方配伍及研究模式建立 | 朱晓新 |
58 | 2009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中药栀子饮片质量评价方法及科学原理研究 | 肖永庆 |
59 | 2009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桂皮醛和芍药苷对细胞骨架β-actin表达及构型重建的影响 | 霍海如 |
60 | 2008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中药抗氧化活性新的评价方法研究 | 杨滨 |
61 | 2008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中药栀子饮片炮制原理研究 | 肖永庆 |
62 | 2008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基于“3S”技术的道地药材生态评价体系的构建 | 郭兰萍 |
63 | 2008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基于PK,PD的中药复方及其优化组合的方法学研究 | 朱晓新 |
64 | 2008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中药炮制辅料醋和酒的规范化示范性研究 | 毛淑杰 |
65 | 2007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三叶木通人工繁育研究 | 黄璐琦 |
66 | 2006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肉苁蓉繁育研究 | 黄璐琦 |
67 | 2006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防治SARS中药的筛选 | 朱晓新 |
68 | 2006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基于现代空间分析技术的道地药材区划及资源监测 | 郭兰萍 |
69 | 2006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青蒿和青蒿素植物资源研究 | 胡世林 |
70 | 2006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中药抗氧化活性新的评价方法研究 | 杨滨 |
71 | 2006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基于中风病临床诊治的证熵方相关性研究 | 杨洪军 |
72 | 2006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一种植物药提取物TCM9968的组成及其医药应用 | 王智民 |
73 | 2005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中药巴布剂基质及其制备工艺 | 刘淑芝 |
74 | 2005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珍稀频危中药资源调查及保护系统的建立—杜仲、肉苁蓉保护生物学的研究 | 黄璐琦 |
75 | 2005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肉苁蓉繁育研究 | 黄璐琦 |
76 | 2005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防治SARS中药的筛选 | 朱晓新 |
77 | 2020 |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中药复方新药命名原则制定研究 | 叶祖光 |
78 | 2020 | 湖南省中医药科技奖 | 二等奖 | 经典名方制剂“小儿扶脾颗粒”的作用机理及临床精准应用研究 | 卫军营 |
79 | 2020 | 江苏省科学技术奖 | 二等奖 | 辅料聚山梨酯80的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及在醒脑静注射液等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 | 梁爱华 |
80 | 2019 | 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瓜蒌质量全过程控制系统的构建 | 巢志茂 |
81 | 2017 | 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 | 三等奖 | 《方药纵横——中药成方制剂用药规律分析》 | 杨洪军 |
82 | 2016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针对炎症免疫网络的中药新药发现方法及技术平台建立 | 朱晓新 |
83 | 2015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基于多组学整合研究策略的栀子安全性系统实验研究 | 卫军营 |
84 | 2015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含重金属成分传统外用制剂的安全性研究 | 李建荣 |
85 | 2014 | 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多种分离分析技术在中药有效成分纯化鉴定中的组合应用 | 巢志茂 |
86 | 2013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基于生物力药理学丹参组分活血化瘀机理研究 | 游云 |
87 | 2011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中药寒热属性的现代科学内涵—与TRP通道蛋白相关性研究 | 隋峰 |
88 | 2011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中药巴布剂共性技术的适宜性研究 | 刘淑芝 |
89 | 2011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复方中药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 | 陈燕军 |
90 | 2011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中药黏膜给药原位凝胶制剂关键技术及技术适宜性评价体系研究 | 仝 燕 |
91 | 2011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文革”期间中草药运动资料的搜集整理研究 | 张瑞贤 |
92 | 2011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基于系统建模的川芎成分组合与血管活性的关联性研究 | 杨洪军 |
93 | 2010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桂皮醛和芍药苷对细胞骨架β-actin表达及构型重建的影响 | 霍海如 |
94 | 2010 | 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走进<本草纲目>之门—中药的发现》 | 张瑞贤 |
95 | 2010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决明子饮片的炒制原理及其质量评价的科学内涵 | 肖永庆 |
96 | 2009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道地药材遗传及环境机制研究 | 郭兰萍 |
97 | 2008 | 中国药学会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木通科木通资源调查及其质量评价研究 | 郝近大 |
98 | 2008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中药抗病毒的分子机理研究 | 郭姗姗 |
99 | 2008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川芎防风白芷方主成分组合研究 | 肖永庆 |
100 | 2008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不同给药途径的中药复方水凝胶剂基质配方优选研究 | 张保献 |
101 | 2007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桂枝汤苯丙烯类同系化合物的作用研究 | 姜廷良 |
102 | 2007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四个解表/清热方药对TLRs受体及其信号元件的影响 | 霍海如 |
103 | 2005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中药材外源性有害物质安全限量的技术标准研究 | 边宝林 |
104 | 2005 | 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大鼠血栓形成与血瘀证病证和动物模型的研制 | 梁爱华 |